趙爾豊(),字季和,清漢軍正藍旗人。最初在
山西歷任靜樂、
永濟知縣,后由時任
四川總督的
錫良推薦,出任
永寧道。1903年5月,時任清駐藏大臣的鳳全在
巴塘遇害,趙氏被調任建昌道,並受命招募兵勇,平定地方
土司的叛亂,這也是其參與和
川邊藏區相關的事務的開始。當時,由於清政府和駐藏官員對藏區事務的處理不力,致使原本反英的
西藏高層統治者轉而成爲親英勢力,而得到英國支持的西藏地方軍隊也經常在西康和川邊地方製造軍事衝突。根據這一情況,清政府制定了在川邊實行改革藏政和
改土歸流的政策,意圖穩定川邊局勢。趙氏平定西康地方土司叛亂之後,充任川滇邊務大臣,並開始在西康進行
改土歸流的政策。
1907年,
錫良離任,趙氏一度代理四川總督一職。1908年又升任駐藏大臣兼任川滇邊務大臣,在打箭爐駐兵,改設打箭爐為康定府后又設登科等府,加強清政府對西康的控制。1909年,趙氏挫敗進攻
巴塘的西藏叛軍,並乘勝進入西藏,收復江卡、貢覺等四個部落地區,更越過丹達山向西,一直到達江達宗,此時距離拉薩只有六天的路程,達賴喇嘛逃往英屬印度。趙氏上書請求乘勝平定西藏全土,並建議在藏區推行革教易俗政策,由於擔心其舉措過激,為避免事端,清政府沒有允許,但趙氏入藏期間仍有大量寺廟被毀。之後趙氏又收復了三崖。
1911年出任
四川總督,收復了瞻對、波密和白馬崗等地。1911年因
保路運動造成四川的動亂局勢,趙氏隨即返回
成都,為穩定局勢,趙氏曾聯名地方各級官員請求中央改變鐵路收歸國有的政策,但沒有得到允許。之後局勢升級,不但出現罷市、甚而發生保路同志會會員衝擊總督府的事件,引發大規模流血衝突,稱爲辛亥保路死難事件,也稱成都血案,此事件引發全省乃至全國的騷動。后趙氏被認爲迫於政府命令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進一步實施鎮壓,逮捕保路同志會領袖
蒲殿俊等9人,導致同志會的成員和反對勢力圍攻
成都,川軍不願意接受命令繼續鎮壓,清政府於是派湖北新軍入川平定動亂,導致武昌兵力空虛,因此該事件也被認爲是辛亥革命的導火綫,趙氏也因此事件被免去
四川總督一職,留任邊務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