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象學說是
中醫對人體的一套理論。根據《素問‧五臟別論篇》,「臟」指的是人體內的
五臟,即:
肝、
心、
脾、
肺、
腎,主要功能為受乘和傳化水穀並積存精氣;以及
六腑,即:
膽、
小腸、
胃、
大腸、
膀胱、
三焦,主要功能為生化和蓄存精氣。然而,中醫的臟腑,與西醫提出的臟腑的生理結構並非相同。「象」指的是五臟六腑發揮功能時所呈現的表象。結合
陰陽五行及臟象學說,五臟六腑的機能,可視為一種「表裏對立」和「生化剋制」的作用,以「臟」為「裏」,以「腑」為「表」,並歸納出各個臟腑的表裏對立關係;若整合臟腑於陰陽學說,則相對於腑時,臟屬陰。根據《素問‧金匱真言論篇》,「肝、心、脾、肺、腎皆為陰也。」
此外,除了五臟,「心包絡」亦為臟,於六腑中的三焦相表裏;由於病理變化與心相似,亦常於針灸以外的醫術中視為心的外圍,故亦歸屬於心。還有
腦、
髓、
骨、脈、
子宮(女子胞),統稱為「奇恆之腑」,由於它們功能似臟非臟,似腑非腑,形同於腑,其功能又似臟,故取此一統稱。
臟腑在
生理上的功能特點具有指導臨床實踐的意義,如臟有病多見虛證;腑有病多見實證;臟實者可瀉其腑,腑虛者可補其臟。每個臟腑各有它的功能活動,並通過
經絡、營衛、血氣等彼此連絡及互相協調平衡以維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