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城是为了加强
城堡或
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
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
瓮城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代有待考古发掘论证,不过目前已知
匈奴所筑
统万城即已出现了瓮城的雏形。
西汉至
北魏时期,为追求壮丽的视觉效果,城门门楼多为两至三层的崇楼,并在门前左右设置双
阙,从这一点看,这一时期的城池似不会设置破坏视觉效果的瓮城。但某些城市(如
前凉都城
姑臧)有
翼城的设置,即在大城的一侧或多侧(姑臧为四面)建设方形小城,两城之间以城墙连接。
隋唐时期的
长安和
洛阳城门没有设置瓮城。
中国古代城池中,瓮城的设置兴盛于
五代和
北宋时期。在
曾公亮所著的《
武经总要》中,第一次出现关于瓮城的记述:“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北宋
东京城依照这一原则设置了瓮城。《东京梦华录·卷一》记载“……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唯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两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北宋州府城市也多有瓮城之设,其代表如平江府(
苏州)和
襄阳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