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铁路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一条铁路,原為
吳淞鐵路,由英资
怡和洋行投资兴建,
1876年7月3日,从天后宫北(河南北路、塘沽路口)到江湾段通车营业,引起轰动。
8月3日,因碾死一名士兵,沿途居民阻止列车继续运行。
10月24日,清政府出银28.5万两买下,并于次年10月予以拆毁。
1897年,
盛宣怀重建该路,
1898年9月1日通车,全长16千米,设有宝山路、天通庵路、江湾、三民路、高境庙、何家湾、蕰藻浜、吴淞、炮台湾9个车站。
1997年该路拆除,沿原线路建成高架铁路(
轨道交通三号线),2000年12月投入运营,在原淞沪铁路上设有
宝山路、
东宝兴路、
虹口足球场、
赤峰路、大柏樹、
江湾镇6个车站,並已延伸到
宝钢附近。 淞沪铁路建成后,南端紧邻
上海公共租界。20世纪初,公共租界在淞沪铁路东侧向北陆续建成
北四川路(四川北路)、窦乐安路(
多伦路)、施高塔路(山阴路)、狄思威路(溧阳路)等多条越界筑路以及
虹口公园等公共设施,形成一片中等档次的社区,居民中广东籍人士和日本侨民较多;与之相竞争,铁路西侧的闸北华界也陆续建成宝山路、宝通路、鸿兴路、天通庵路等多条马路和
商务印书馆等一批工商企业和文教机构。因而淞沪铁路南段形成穿越大片闹市区的一条铁路,有宝山路、虬江路等多条道路平交穿越淞沪铁路。在
1932年的
一二八事变和
1937年的
淞沪会战期间,淞沪铁路两侧是中日两国军队对峙的前沿地带和发生激烈争夺的地区,在战火中受到严重破坏。战后只有部分地区勉强得到恢复,不少地方无法恢复,演变为贫民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