מילון אונליין

  חיפוש ברשת      מילון      חיפוש בפורום

 

松滋市 – מילון עברי-אנגלי

לצערנו, לא נמצאו תוצאות באנגלית עבור "松滋市"
ウィキペディア日本語版 Wikipedia - フリー百科事典הורד מילון בבילון 9 למחשב שלך
松滋市

c この記事はウィキペディアの内容を用いておりグニュー・フリー・ドキュメンテーション・ライセンス のライセンスのもとに提供されています そして テキストはクリエイティブ・コモンズ 表示-継承ライセンスの下で利用可能です
Wikipedia 维基中文 免费百科全书הורד מילון בבילון 9 למחשב שלך
松滋市
松滋市, 松滋简介: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国土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92.3万亩,共辖16个乡镇2个开发区,23.5万户,人口89万,农业人口68.4万。东临荆州,西连宜昌,南接武陵,北滨长江,华实蔽野,系焦柳铁路与长江的交汇处,是一座集工业农业商贸旅游于一体的新兴城市。松滋市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萌动了春秋,绵延于两汉,繁华于魏晋,勃发于明清,昌盛于改革开放。    松滋山河秀丽,地貌多姿,境内山地、丘陵、冈地、平原兼有,"六山一水三分田"。属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32-301,年均日照时数1600-1900H,年降水量1200mm。农业生产气候条件适宜,棉花总产和猪牛羊肉总产进入全国百强县市,曾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商品粮、优质棉、长江上中游水果开发基地。多项农业科技项目在市内实施和示范,是全国农业生态示范县(市)、国家十五期间第一批优质棉基地县(市)、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示范县(市)。    松滋自然资源丰富,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有石油、煤、岩盐、硅铁石、重晶石、石灰石等22种。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洈水风景区融山、水、洞、林、泉于一体,与长江三峡、荆州古城、张家界构成旅游金三角。 市域地理位置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连江汉平原,与江陵、公安毗邻,西与五峰、宜都接壤,南连湖南澧县、石门,北枕长江,与枝江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东经110o14′—112o03′,北纬29o53′—30o22′。东西长约77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属中北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    根据2000年松滋市统计年鉴统计,全市总人口为89.68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5.33万人,占总人口的17.08%。工业基础较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经济总量在“两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经济协作区中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 市区地理位置    松滋市区地处松滋腹地,位于巫山余脉于江汉平原的交汇处,北枕长江支流松滋河,是长江通往洞庭湖的黄金水道;南靠国家级森林公园洈水风景区;西毗松滋火车站;近邻沙市、三峡飞机场,两条省道在此交汇,是鄂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重镇。市区版图面积89.8平方公里。2000年市区行政范围内人口9.56万人。辖2区、6个居委会、22个村。 历史沿革   松滋古属荆州,战国属楚,秦属南郡。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设县,名高成。东汉建武6年(公元30年)裁高成,并入孱陵(今公安县)。三国时属吴,隶于孱陵,但设乐乡督治。东晋咸康3年(公元337年)庐江郡松滋肥(今安徽霍丘县)流民避兵乱到此,侨置松滋县,从此县名延续到今。    民国元年(1912年),裁荆州府,松滋属省直辖。二年,湖北分道,松滋属荆宜施鹤道。三年,改为荆南道,松滋属之。四年,属荆宜道。十六年,又属省辖。二十一年,属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改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二十二年八月,县治迁磨盘洲,月底迁回松滋城。二十九年七月,县治迁车家冲,八月迁麻水平。三十四年九月迁新江口。    新中国成立后,属湖北省荆州地区行政公署。县治新江口。1995年12月撤县建设市。 地形地貌   松滋地处巫山山系荆门分支余脉和武陵山系石门分支余脉向江汉平原延伸的过渡地带。市域地形西高东低。以枝柳铁路为界:其西为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呈四级阶梯递降;其东为丘平原,平原地势则由北向南微倾,形成了山地—丘岗—平原兼有的地貌特征,可概括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平原82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7.7%;岗地1093平方公里,占50.2%;丘陵203平方公里,占9.3%;低山60平方公里,占2.8%。    西南山地较高区海拔600到800米,低山区海拔在200至600米之间,峰峦起伏、沟壑纵横;最高点在西部卸甲坪大岭,海拔815.1米。西北部和中部为广阔的丘陵岗地,海拔在100至200米之间,丘冈绵延,宽谷低丘。平原湖区海拔在50米以下,平展宽广,河渠纵横,间有湖泊。最低点在南部王家大湖芦苇场,海拔34.2米。 气象资料   松滋地处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区内,四季气候分明;春季冷暖多变,雨量递增;夏季炎热潮湿,雨量不均;冬季较长。    松滋地形复杂,高低悬殊,空间气候差异较大。山区冬暖夏凉,江汉平原冬冷厦热。西南山地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山间盆地水热条件为全县最优,而山上的气候则为全县最劣,山腰南坡有逆瘟层存在。县境中部和东部的光、热、水资源充裕。    市域多年平均气温14℃—16.9℃,最高气温为39.5℃,最低气温为-10.9℃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00—19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00—106.4t千卡。全年无霜期为260天,年降水量为1050—1300毫米。相对湿度在74—83%之间,年均温度为78%。主导风向为北风和东北风,冬春多寒潮和西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即梅雨季节南洋风),时有东南风。历年均风速为2.4米/秒之间。 水文情况 市域东部平原有较丰富的地下水,水位埋深0.5—0.2米,钻孔最大涌水量达1000—5000吨/日。西部丘陵属不含水层。长江流经市域东北部,距城区30公里以上,长江松滋段过境长度为26公里左右,江宽1000—2000米不等。松滋河起源于长江,流经松滋、公安,注入洞庭湖,属洞庭湖水系。全长约200公里。松滋河最大流量为7910m3/s,城关历年平均水位为37.53米,历年最高水位46.09米,历年最低水位34.69米。

访问 Wikipedia.org... 网页


本文章的材料选自维基百科(R), 并有 GNU 免费文件许

松滋市 – מילון עברי-עברי

לצערנו, לא נמצאו תוצאות בעברית עבור "松滋市"
ウィキペディア日本語版 Wikipedia - フリー百科事典הורד מילון בבילון 9 למחשב שלך
松滋市

c この記事はウィキペディアの内容を用いておりグニュー・フリー・ドキュメンテーション・ライセンス のライセンスのもとに提供されています そして テキストはクリエイティブ・コモンズ 表示-継承ライセンスの下で利用可能です
Wikipedia 维基中文 免费百科全书הורד מילון בבילון 9 למחשב שלך
松滋市
松滋市, 松滋简介: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国土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92.3万亩,共辖16个乡镇2个开发区,23.5万户,人口89万,农业人口68.4万。东临荆州,西连宜昌,南接武陵,北滨长江,华实蔽野,系焦柳铁路与长江的交汇处,是一座集工业农业商贸旅游于一体的新兴城市。松滋市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萌动了春秋,绵延于两汉,繁华于魏晋,勃发于明清,昌盛于改革开放。    松滋山河秀丽,地貌多姿,境内山地、丘陵、冈地、平原兼有,"六山一水三分田"。属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32-301,年均日照时数1600-1900H,年降水量1200mm。农业生产气候条件适宜,棉花总产和猪牛羊肉总产进入全国百强县市,曾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商品粮、优质棉、长江上中游水果开发基地。多项农业科技项目在市内实施和示范,是全国农业生态示范县(市)、国家十五期间第一批优质棉基地县(市)、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示范县(市)。    松滋自然资源丰富,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有石油、煤、岩盐、硅铁石、重晶石、石灰石等22种。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洈水风景区融山、水、洞、林、泉于一体,与长江三峡、荆州古城、张家界构成旅游金三角。 市域地理位置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连江汉平原,与江陵、公安毗邻,西与五峰、宜都接壤,南连湖南澧县、石门,北枕长江,与枝江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东经110o14′—112o03′,北纬29o53′—30o22′。东西长约77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属中北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    根据2000年松滋市统计年鉴统计,全市总人口为89.68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5.33万人,占总人口的17.08%。工业基础较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经济总量在“两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经济协作区中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 市区地理位置    松滋市区地处松滋腹地,位于巫山余脉于江汉平原的交汇处,北枕长江支流松滋河,是长江通往洞庭湖的黄金水道;南靠国家级森林公园洈水风景区;西毗松滋火车站;近邻沙市、三峡飞机场,两条省道在此交汇,是鄂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重镇。市区版图面积89.8平方公里。2000年市区行政范围内人口9.56万人。辖2区、6个居委会、22个村。 历史沿革   松滋古属荆州,战国属楚,秦属南郡。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设县,名高成。东汉建武6年(公元30年)裁高成,并入孱陵(今公安县)。三国时属吴,隶于孱陵,但设乐乡督治。东晋咸康3年(公元337年)庐江郡松滋肥(今安徽霍丘县)流民避兵乱到此,侨置松滋县,从此县名延续到今。    民国元年(1912年),裁荆州府,松滋属省直辖。二年,湖北分道,松滋属荆宜施鹤道。三年,改为荆南道,松滋属之。四年,属荆宜道。十六年,又属省辖。二十一年,属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改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二十二年八月,县治迁磨盘洲,月底迁回松滋城。二十九年七月,县治迁车家冲,八月迁麻水平。三十四年九月迁新江口。    新中国成立后,属湖北省荆州地区行政公署。县治新江口。1995年12月撤县建设市。 地形地貌   松滋地处巫山山系荆门分支余脉和武陵山系石门分支余脉向江汉平原延伸的过渡地带。市域地形西高东低。以枝柳铁路为界:其西为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呈四级阶梯递降;其东为丘平原,平原地势则由北向南微倾,形成了山地—丘岗—平原兼有的地貌特征,可概括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平原82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7.7%;岗地1093平方公里,占50.2%;丘陵203平方公里,占9.3%;低山60平方公里,占2.8%。    西南山地较高区海拔600到800米,低山区海拔在200至600米之间,峰峦起伏、沟壑纵横;最高点在西部卸甲坪大岭,海拔815.1米。西北部和中部为广阔的丘陵岗地,海拔在100至200米之间,丘冈绵延,宽谷低丘。平原湖区海拔在50米以下,平展宽广,河渠纵横,间有湖泊。最低点在南部王家大湖芦苇场,海拔34.2米。 气象资料   松滋地处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区内,四季气候分明;春季冷暖多变,雨量递增;夏季炎热潮湿,雨量不均;冬季较长。    松滋地形复杂,高低悬殊,空间气候差异较大。山区冬暖夏凉,江汉平原冬冷厦热。西南山地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山间盆地水热条件为全县最优,而山上的气候则为全县最劣,山腰南坡有逆瘟层存在。县境中部和东部的光、热、水资源充裕。    市域多年平均气温14℃—16.9℃,最高气温为39.5℃,最低气温为-10.9℃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00—19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00—106.4t千卡。全年无霜期为260天,年降水量为1050—1300毫米。相对湿度在74—83%之间,年均温度为78%。主导风向为北风和东北风,冬春多寒潮和西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即梅雨季节南洋风),时有东南风。历年均风速为2.4米/秒之间。 水文情况 市域东部平原有较丰富的地下水,水位埋深0.5—0.2米,钻孔最大涌水量达1000—5000吨/日。西部丘陵属不含水层。长江流经市域东北部,距城区30公里以上,长江松滋段过境长度为26公里左右,江宽1000—2000米不等。松滋河起源于长江,流经松滋、公安,注入洞庭湖,属洞庭湖水系。全长约200公里。松滋河最大流量为7910m3/s,城关历年平均水位为37.53米,历年最高水位46.09米,历年最低水位34.69米。

访问 Wikipedia.org... 网页


本文章的材料选自维基百科(R), 并有 GNU 免费文件许




© 2007 מילון G בבילון אונליין - נתמך ע"י מילון בבילון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