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里芬計劃為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
德國參謀總部制定的一套作戰方法。其主要目標為應付來自德國東西兩面的兩個敵盟國—
俄國與
法國的夾攻。此作戰計劃的利用了兩國總動員速度之差異:由於俄國疆域遼闊,士兵眾多,但其
鐵路系統極不完善,故其總動員之速度大約需時一個月;而法國則只須一個星期左右則可完成總動員令。故此德國希望在日後戰爭爆發後先以精兵在
西線強攻法國,在攻克法國後才將軍隊調至東線以應付俄國之進犯。
在一次大戰發生後,德國總帥
小毛奇便立即施行施里芬計劃。當德國之精銳部隊開始進攻法國時,其參謀部卻開始發現此計劃有一弊病—完全忽視
英國的存在。由於施里芬計劃實施時,需要經過
比利時去攻擊
法國,由於
比利時的地理位置對於
英國的國防來說是非常重要。
英國害怕當
德意志帝國把
比利時佔領後,會很容易渡過
英倫海峽攻擊
英國,加上
1907年的
三國協約早已簽訂,故英國便盡派精兵以協助法國。另外,施里芬計劃也忽視
比利時的抵抗力,使得
德國在
比利時浪費了一段時間,使得
德國攻佔
比利時後,法國已經完成總動員令,加上外力的幫助,法國未被迅速擊潰,而此時俄國之總動員令亦已完成,故施里芬計劃完全失敗。然則,施里芬計畫失敗的另一原因是右翼軍力的減少,原先計畫中左翼的魯普里赫特軍團應堅守防線,不該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