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在
中国大陆通常譯為
-{教皇}-或
羅馬-{教皇}-,但是
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內部依然稱為教宗。天主教會(全名「至一至圣大公教会及宗座教会」)的領袖,當中包括羅馬天主教会(拉丁禮)和东仪天主教会。这一称号同时由东正教会和
安立甘教会分享,也因此引起分歧。
-{A|zh-hant:教皇;zh-hk:教宗;zh-hans:教宗;}-的完整頭銜是:「
羅馬主教,基督之代表,眾門徒之主之後繼者,最高祭司(教宗),西方之宗主教,義大利首席主教(主教長),羅馬省大主教及都主教(總主教),梵蒂岡國元首及上帝之眾僕人之僕人」。教會很少會使用這個完整的頭銜。天主教認為教宗為初任羅馬主教聖伯多祿的後繼,因此一開始稱呼他為「
伯多祿之代表」,直到
5世紀時才改稱為目前這更具權威的「
基督之代表」(
2006年《宗座年鑑》刪除了「
西方宗主教」的稱呼,對上一次修訂為
1969年。當時教宗
保祿六世把「
天主眾僕之僕」加於名號之中,並刪除了「
光榮在位」的句語)。
除了他的宗教职务之外,教宗也是拥有独立主权的
梵蒂冈的
国家元首。該國又被称為“圣座”(Sancta Sedes)。梵蒂冈整个被
罗马城包围,在
1870年之前,教宗统治的区域一度拓展到整个
意大利中部,其领土,即
教廷国,被称为“圣伯多祿的遗产”。尽管授予教宗对这些领土的统辖权的文件,也就是所谓的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在15世纪被证明是伪造的,教宗对教廷国的统治还是延续到了1870年
意大利统一的时候,而
意大利王國和教宗之间最终的政治协议一直到
1929年的拉特兰协定才得以实现。
1948年通過的意大利共和國憲法,再次確定該協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