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二年(1389)
明太祖置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等指挥使司。因居住在朵颜卫的兀良哈人最为强大,故以兀良哈概括三卫。泰宁卫的蒙古语名为“罔流”,即翁牛特部,是辽王
脱脱之后。福余卫则自称我着(或我著),
女真语密林的意思,是也惠宁王之后;
科尔沁等部都发祥于此地。朵颜卫的创始者脱儿豁察儿是成吉思汗功臣折里走之后,为喀喇沁、东土默特二部的始祖。三卫所辖区域东起乌裕尔河,西至洮尔河、绰尔河流域。
靖难之役结束后,
明成祖因三卫骑兵作战有功,把大宁卫之地授予兀良哈。大宁等卫内迁以后,三卫也逐渐南下。明朝中期晚期,朵颜卫地域广阔,东起大碱场(今
辽宁喀左),北至西拉木伦河,西迄延庆州四海冶(今
北京延庆东),南达宽城(今属
河北)。而福余、泰宁两卫的地域则东达
辽河中下游,南至海城一带,东北到
松花江流域,西南至小兴州(今属
河北滦平)。明授官以三卫首领,并规定三卫每年进贡两次,贡物有马匹、骆驼等。
永乐初,明又在辽东开原和广宁(今
辽宁北镇)等地设马市。尽管三卫有时也寇犯明朝边境,但总的来说,他们还算服从明朝中央的管辖。
弘治、
正德年间(1488-1521),朵颜卫首领花当势力自辽东达于宣府(今河北宣化市)。三卫是明朝边境的屏障,自立三卫至
嘉靖年间的150多年中,平滦诸州未曾遭
蒙古的侵扰。